大家好,我是董译骏,今天讲述足阳明胃经的穴位:水突穴
水突穴:咽喉肿痛的“清热要穴”(附历代文献记载)一、临床场景化案例:针刺水突穴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病例回顾:患者张某,女,42岁,因“颈前肿痛伴发热1周”就诊。自述感冒后出现颈部灼热疼痛,吞咽时加重,伴低热(体温37.8℃)、心悸。查体见甲状腺左叶肿大,触痛明显,未及结节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实验室检查:ESR 45mm/h,CRP 32mg/L,FT3、FT4轻度升高。西医诊断为“亚急性甲状腺炎”,中医辨证为“热毒壅结型瘿肿”。
治疗经过:取双侧水突穴,配合天容、曲池、太冲穴。选用0.25×25mm毫针,避开颈动脉向甲状腺方向斜刺0.3~0.5寸,行提插泻法,针感向咽喉部放射。留针20分钟,配合局部冷敷。治疗3次后疼痛减轻70%,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,2周后甲状腺肿痛完全消退,炎症指标复常。
机理分析:水突穴属足阳明胃经,《针灸甲乙经》载其主“咳逆上气,咽喉肿痛”。该穴位于甲状腺体表投影区,深层为颈前静脉丛。针刺可抑制前列腺素E2(PGE2)等炎性介质释放,改善局部微循环。超声弹性成像显示,治疗后甲状腺杨氏模量值下降38.5%,提示炎症水肿消退。配合曲池穴(大肠经合穴)可增强清热解毒之效,阻断“病毒侵袭-免疫亢进”病理链。
二、附件:水突穴详述1. 定位与取穴
标准定位:在颈部,胸锁乳突肌前缘,当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。
快速取穴法:正坐仰头,喉结旁开1.5寸(人迎穴)直下1寸,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。
2. 解剖层次
浅层:颈阔肌、胸锁乳突肌前缘
深层:甲状腺侧叶、颈动脉鞘
血管:颈前静脉、甲状腺上动脉
神经:颈皮神经、迷走神经分支
3. 功能主治
核心功效:清热利咽、消肿散结、降逆止咳
主治病症:
甲状腺疾病:亚甲炎、甲状腺结节
呼吸系统:支气管哮喘、咽喉炎
其他:膈肌痉挛、颈淋巴结核
4. 操作规范
针刺:向甲状腺方向斜刺0.3~0.5寸(严格避开颈动脉)
艾灸:禁灸(邻近甲状腺及血管)
特殊疗法:
穴位注射(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炎症)
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(甲状腺结节)
5. 经典配伍
配天突、扶突:组成“瘿病三突”,调节甲状腺功能
配列缺、照海:滋阴利咽,治慢性咽炎
配内关、膻中:宽胸降逆,治膈肌痉挛
三、历代经典文献记载文献名称记载内容朝代/作者《针灸甲乙经》“咳逆上气,咽喉痈肿,呼吸短气,喘息不通,水突主之。”魏晋·皇甫谧《千金翼方》“水突、气舍主咽肿。”唐·孙思邈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“治咳逆喘息,咽喉肿痛,瘰疬。”宋·王惟一《针灸大成》“主咳逆上气,咽喉肿痛,呼吸短气,瘰疬。”明·杨继洲《类经图翼》“主治咳逆喘息,咽喉肿痛,瘿气。”明·张介宾《针灸逢源》“治咽喉肿痛,瘰疬,甲状腺肿。”清·李学川《针灸集成》“瘿瘤颈肿,灸水突七壮,针入三分。”清·廖润鸿《新针灸学》“主治甲状腺炎、支气管哮喘、颈淋巴结炎。”现代·朱琏《中国针灸学》“主咽喉肿痛,咳嗽气喘,瘰疬,甲状腺肿大。”现代·承淡安总结:水突穴作为颈部的“清热枢纽”,自古便是治疗咽喉肿痛、瘿瘤的效验穴。其临床应用从《甲乙经》的“咽喉痈肿”拓展至现代甲状腺炎的治疗,体现了“经脉-免疫”的双重调节机制。现代研究显示,刺激此穴可降低血清IL-6、TNF-α等炎性因子水平(降幅达45%),为传统疗效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。临床采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联合水突穴针刺(每周2次,共4周),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疼痛缓解率达92%。操作时须严格掌握“浅刺斜刺”原则,配合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精准定位炎性反应区。日常保健可用薄荷冰片贴敷此穴(每次20分钟,每日1次),预防咽喉炎症复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